文学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文学园地 >

孙然 散文 这一朵莲花

时间:2012-05-17 11:14:54   浏览量:2190

 

这一朵莲花

孙然

      这就是佛教界闻名遐迩的宝华山了。

      康熙帝六下江南,最后一次(1707年)登临宝华山,进了隆昌寺;乾隆帝七下江南,六上宝华山,六进隆昌寺。当年他们所到之处,如今都成了名胜,宝华山自然也不例外。

     “华山(宝华山)高九里,似与蒋山(钟山)等……”这是梁武帝登上宝华山时,他的随从薛某的回话。钟山号称宁镇山脉的群山之首,主峰海拔448.9米。宝华山高踞宁镇山脉群山之中,海拔437.2米,为周围群山之冠,也是句容境内最高的山峰。

      放眼望去,斑驳的隆昌寺掩映在一片绿阴里,好似哪位书家的笔尖不经意间落下的一滴墨。我刚把这想法说出口,就有人接口说隆昌寺更像一首古典的小令,也有人说像一端砚,像一方玉,像一座法坛,还有人竟然想到了像一把锁,说它不仅阻挡了尘世间的诱惑,更坚定了寺内僧人们修行的意志。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隆昌寺,人们心中景象各异的深山古寺。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隆昌寺周围36座山峰形容为36片莲花瓣,地处浅谷之坡的隆昌寺如莲之有房,其形安而逸,其势尊而严。史称“山为莲花瓣,寺在莲心中”。隆昌寺有了众山的窝藏,才有了今天“众山来朝”的说法。

      身入名刹,但见香火袅袅,但闻梵音清清,身心安宁。抚摸着这冰冷的砖石和被风雨剥蚀渐次模糊的碑文,一时间让我产生出了一种过客般无奈的感觉,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的隐约情绪,是岁月的亘古和自然对灵魂的纷扰,让心沉静。沉浸在这清静绝尘中,沉浸在这无欲无利中,沉浸在这无烦无恼中,沉浸在这启慧参悟中。让那些追名逐利的欲念空些,再空些…….在千年不断的氤氲香火中,在暮鼓晨钟的修持受戒中,在不绝如缕的经声佛号中,悟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禅意。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里,深山中还有这样一群愿意遵守戒律,一心向法的佛门弟子,远离红尘,守着清灯,在满纸烟雨的宝华山中过着清淡的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无怪乎千年寺院成了律宗的第一名山,成了近代最大的传戒道场,无愧于“金陵四百八十大梵刹之最上者”的赞誉。

      “宝华山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看的。”这句话竟然出自隆昌寺住持心平大和尚之口。他说宝华山其实是一个律戒森严的地方,是佛家弟子做“功课”的清净之地,容不得尘世的纷扰。香火氤氲的隆昌寺像一杯浓浓的隔夜茶,需要你细细地品味,才能咂出禅意来。从心平心中的落寂和诸多的无奈中,也让人听出一些禅意来,眼前仿佛出现了黄花叶纷飞,惊鸿阵阵,须发飘零,瘦若秋内的景象。一丝怀旧的感伤情愫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但愿每一个来隆昌盛寺的游人都捧上心香一瓣虔心朝佛。

      告别心平住持,我们进山。

      水是眼波横,鸟鸣山更幽。宝华山的水虽不多见,但岩石中涌出的淙淙山泉,则流出了一脉造就六朝无边风月的秦淮风月。既然宝华山的水的眼波和鸟的鸣啭胜过尘世间刻意营造的任何景致和乐曲,那么我们就“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里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如果觉得好,就多待些时日吧。“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宝华山是可以让你如此闲适的,不然你到那里可以寻觅面对飞泉碧峰,可以斜倚的松树?你到那里可以邂逅高枕无忧的石头?没有比宝华山这样幽静闲适的小径、一尘不染的山野空气更适合疗养一颗困顿的心了。唐朝诗人贾岛曾在山中流连,在松柏之间看日出日落,听更鼓钟鸣,在长满苔藓的石阶上寻觅下山的路。明代诗人叶灿来宝华山大约是在冬季,他是来朝佛的,虽然走得很艰辛,但他看到了满山的瑶花,心境大为开阔。清人笪重光(邑人)经历宦海沉浮,隐土做得很无奈,诗写得也很无奈,不得不寄居山林养性灵,在山中看“乱峰雨过云犹合,小洞春深草更青。”我相信,徜徉在林深木秀的宝华山里,对每个人而言,诸多的人生况味都会扑面而来。

     在这里用微烫的呼吸,听岁月沉淀的禅语,闻泥巴的味道,听植物的拔节之声,听花开的声音,听溪水淙淙回旋起落的声音,听高一声低一声天籁的鸟鸣,让自然的细节渗入骨髓,入心、入禅。 

      一记钟声敲碎了西山如血的落霞,在“皈依我自己吧,自己做自己的明灯”的禅语里,我们登车而返。钟声响在尘世,禅语依旧在心中袅袅……

 

Copyright © 2009-2024 句容市文化馆 地址:江苏省句容市华阳镇肖杆路与崇明路交叉口(文化中心内)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址: 邮箱:jrwhg@163.com 苏ICP备2021028937号 站长统计